中文版  |   院长信箱  |   部长信箱
新闻信息
首页» 新闻信息» 2018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研修班学习体会(七)作者:贾一波
 

2018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研修班学习体会(七)作者:贾一波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8-10-10     浏览次数:

     

  怀经国本之心  践解民生之志  行尚科学之为

  2018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研修班学习体会

  研究生院       贾一波

  

     8月下旬,酷暑未消,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一行50余人怀着激动心情,来到全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学习深造,并感受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魅力与底蕴。

  培训时间虽短暂,但紧张而有序,大师级的专家学者授课如醍醐灌顶,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引经据典,妙语珠玑,不时让人拍手叫绝,参训学员如沐春风,完全忘记窗外的炎热与世俗的烦恼。感慨万分,伏案速记,深感本次培训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大有裨益,以备日后细细品味与斟酌。

  一、课堂感悟

  14位授课教师,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行政管理干部,又有资深一流教授等诸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大师级名家和学者。

  1.王战军教授在“研究生教育与‘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课程讲授中指出,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在我国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战略部署,而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根据新时代大学的五大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提出“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和五大改革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并从达成度、贡献度、支撑度、满意度、引领度等五大纬度进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为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王炳林教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程讲授中,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阐明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任务和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以全新的授课方式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提高了听众的“抬头率”和“点头率”,使我见识了政治课的另一番讲授魅力。

  3.谢维和教授在“一流学科的建设和改革”课程讲授中,指出学科具有实体性、制度性和思想性三大属性,完全不同于专业。一所大学的性质与地位,基本是她所包含的学科所决定的;学科有一套特殊的行为规范,涉及某些专门性的制度与规则;一个学科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专业化的表达方式与方法论;学科也是一种文化与价值观念。学科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学科建设的最重要和内在的资源,是软实力的基础,也是文化资本。这些精辟论断使我对学科的认识耳目一新。

  谢教授对一流学科建设提出新颖观点,即学科建设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等;提出一流学科评价四个指标,即人才贡献、知识或技术贡献、文化贡献、政策贡献等;并从学科组织模式的改革、学科治理模式的改革与能力建设、学科的内涵与形式的改革入手进行系统改革建设。谢教授最后总结一句话很有启发意义:少做事,多做有益的有意义的事情。

  4.刘田老师在“卓越领导力与高效执行力”课程讲授中,指出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适合是最好的,需要创造,也需要艺术;世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管理者需要理念至上,制度保障,流程执行,沟通为上,工作流程做到细化、量化、简化、优化和标准化,才能有好的管理;制度前进了一小步,管理会提高了一大步。每个人都是好制度的受益者,同样每个人都是不好制度的受害者;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内在核心动力一定来自团队的价值观和由此产生的使命与目标。

  5.金蕾莅老师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馈-基于生涯辅导视角”课程讲授中,以清华大学“北斗计划”为工作抓手,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做好如何处理“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行动”、“我不知道将来做什么”、“选A还是选B”、“如何处理不确定性”、“如何处理与重要他人意见不一样”、“如何处理优柔寡断”等六个方面问题,最终提升个人生涯适应力与决策力。使我理解了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需要解决学生面临的求职技巧、自我与职业、专业与职业、内在矛盾、人际矛盾、职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生涯辅导既要服务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重要需求,又要服务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双一流”建设。

  6.张学政教授在“做国家和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课程讲授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注意课堂语言艺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热爱教学为人师表、怎样做一个好教师六个方面入手,以大量生动典型案例、以自己手工抄写的教案本为例阐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工匠精神,并提出做一名好教师应有“胸怀境界德行”、“培养自己人格魅力”、“提高综合素质”、“人还要有一种精神”等四种素质。使我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是做人艺术,教学工作重内在修养,还要重视外在技巧。

  7.金涌院士在“研究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养成”课程讲授中,以“从诺贝尔奖看化工造福人类”入手,提出科研创新能力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体现,国力的竞争最终不决定于财富,一流的技术是市场换不来的、也是买不来的、模仿不出来的论断;并以美国科学院咨询报告《站在风暴之上》为例,指出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绿色制造、增材制造、云计算、分布系统为主,认为创新不一定要有昂贵的设备,创新能力与年龄无关;阐述了创造的要素、创造者的人格特质、行为特征,创造与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的紧密关系。

  启发我们: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还是在于对已有知识的系统、全面、深刻的掌握,勤奋思索、灵活运用,实践创新,这样才能真正站在巨人的肩上,有所发现。

  8.陈东教授在“国学思维与管理哲学”课程讲授中,将西方近代文明演变及其生活方式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及其行为导向进行鲜明对比,指出西方管理基本运用工具为逻辑推理,进行实证验证。但逻辑推理不是万能的,不少西方管理理论存在着失效的事实。因此,认为有必要将管理重新回复到其“人性的源头”,特别将其重新放置在“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双重影响的现实环境中,加以解构与重构;从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治理思想中提炼出适合当代中国的管理哲学及相应的管理行为模式;重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中寻找曾经让中国人心灵平和之根,解决当下许多中国人在中西双重文化和转型社会潮流中迷失了自己,产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行为失常等行为;认为西方现代管理哲学及方法与法家思想并无二致,中国早已有了所谓现代管理思想。法家思想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但不能持久,后世帝王采用“内法外儒”的混合治理哲学。

  通过课程学习,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增强了“四个意识”,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更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9.唐继卫副司长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课程讲授中,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成就与不足;讲解了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包括人才培养宏观管理机制改革,落实放管服、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最后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指出研究生教育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要坚守底线、树立高线、服务需求,顶天立地;提升培养能力,强化规律研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引领、创新生态、创新文化、创新平台、创新模式等,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校研究生教育需要转变观念,找准定位,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精准实施,才能久久为功。

  10.王勇教授在“博弈论与互动决策”课程讲授中,围绕互动决策、错位竞争原理与应用、纳什均衡与合作机制三方面内容展开讲授,指出博弈论是科学、理性的互动决策工具,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快速做出优质决策,做到损失更小,赢面更大;并认为世事皆博弈,要学会知局与观局,人不仅要竞争、更重要的是合作与协调。通过运用博弈推理法、信息运用法、激励机制设计等策略,才能做到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通过学习,认识到狭隘低级的竞争思维,往往使人处于损人不利己的局面,智慧高级的合作思维,会让人实现多赢。而想要实现合作共赢,回避低级竞争,关键是要看清利益格局,解决利益冲突。

  11.姚强教授在“创新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探索”课程讲授中,以大量详实的数据展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人才培养提出新任务与要求,指出我国人才培养面临原创性不足,独创性不足,硬骨头没人啃了、走捷径心态严重,求真的心态缺失,保守抬头对开放形成冲击,合作与团队意识缺失,国际胜任力不足等挑战;认为制度与学术生态建设是核心,从坚持正确方向,完善招生计划配置改革,全面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国际化办学、苏世民书院开学、GIX首批入学,改进治理结构,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坚持分类培养,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实施能力提升项目,博士生导师研修等措施,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通过学习,认识到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不能以行政约束代替制度约束,要有凸现激励精神的制度设计,并有内在诱导顺应规律的制度创新。

  12.周海宏教授在“走进音乐的世界”课程讲授中,从掌握音乐美学的核心原理、认识音乐艺术的本质功能、揭示艺术不可或缺的意义三方面给大家普及了一场生动活泼的艺术修养课程。讲到缺少艺术教育的人幸福少,成功难,并且破坏性大。音乐为幸福人生增添色彩,为苦难人生祛病疗伤。可以在音乐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

  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软实力不足,知识创新能力不强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全民感性素质不高,联想力和想象力不强。亟需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对大中小学教育进行改革,弱化应试教育。

  13.姚云教授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与思考”课程讲授中,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研究生学位授权审核政策与变化、研究生招生政策与变化、研究生培养与质量提升等四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发展路线为规模扩大,内涵发展;招生政策制定时导师要权责对等,学生要公平竞争;答辩时要规范制度与程序透明等。

  14.项目总监罗炜的“行动学习工作坊—结构化研讨”课程,使我掌握了行动学习的项目理念、方法、流程。核心价值为全情参与,团队共创,鼓励所有成员畅所欲言,相互理解,每位成员的观点和需求得到兼收并蓄,进而责任共担;使我明白了结构化研讨可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联通大家的智慧,凝聚共识,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文化体验

  培训时间虽短,但每到一处,接触的人事物都能感受到清华大学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魅力。每天早晨课前的经典诵读不仅振作精神,涵养性情,还再次重温了学生时代读书的美好时光,陶冶了情操,洗涤了心灵。金涌院士83岁高龄,在身体不舒服情况下,独上四层楼梯,坚持讲学3个多小时。张学政教授不但治家有方,而且坚持讲学一下午,中间不休息,整场激情飞扬,妙趣横生。手工抄写的讲义,字迹工整,内容详实,与印刷品并无异样,震撼了在场的每位学员。陈东教授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信手拈来的经典论断,折服了每位学员。每位授课老师追求真理、独立思考、严谨笃学的工作态度与教风学风感染着我们,让我们见识了课程还可以这么生动而有魅力。

  苏世民书院的管理模式,使中外融合、古今汇通、文理渗透的清华大学办学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清华大学校园和校史馆的参观,感受到清华大学百年办学历史的辉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正在发扬光大;体会到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道路与“双一流”建设正相吻合,将会越走越宽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人文日新”的精神将会代代相传。

  三、几点启发

  1.进一步优化学位授权点结构与布局,助力“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1个学科获评A+,激励和启发我校须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瞄准国家社会需求、国际前沿,抓住机遇动态调整我校学位授权点。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清华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800余人。现有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16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63人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人才,58人入选讲座教授,36人入选青年学者,22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相比之下,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工作中,大师级专家学者和学科领军人才匮乏,难以持续有效支撑研究生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亟需深化改革“引进与培养并举”政策,吸引与培养一大批“一懂两爱”人才、视学术为生命的人才为学校教育事业做贡献。

  3.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2015年,清华大学在美国建立全球创新学院。2017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亚洲大学联盟。2018年4月,清华大学建立米兰艺术设计学院。还有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西雅图全球创新学院、苏世民书院、世界和平论坛等国际合作平台。启示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视,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加大经费支持,加强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与深度交流。

  清华大学的培训学习,时间短暂,但收效颇丰,大家紧张而快乐,收获满满,获得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