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创新中心» 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转发:北京大学2013年暑期学校注册及选课日程安排

  • 发布日期:2013-06-18
  • 浏览次数:

 北京大学暑期学校 http://summer.pku.edu.cn/ss/index.jsp

   根据北京大学校历安排,2013年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将于7月8日-8月11日间在北京大学校本部举行,有关注册、选课、教学等日程安排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暑期学校课程设置及收费标准:

暑期学校教学安排以发布的课程表为准。7月8日起开课,第一至第四周上课,第五周考试。全部课程根据授课对象分为三类:

1、A类为教学计划内的必修课程、实习实验等实践性课程及体育类课程,只对本专业或本校学生开设,不对外开放选课。

2、B类课程为北京大学受欢迎的通选课和特色课程,对本校学生和校外人员均开放。

3、C类课程为小班课、外语类课程、高级讲座课程等,主要对校外人员开放,本校学生少量开放。

4、国际暑期学校课程是各学术领域的特色课程,全英文授课,主要面向外国学生,可视选课情况接收少量国内学生。

5、暑期学校B类课程500元RMB/学分,C类课程800元RMB/学分;国际暑期学校课程国内学生800元RMB/学分。外籍学生听课费参照我校留学生学费标准收取。

6、B、C类课程根据教室容量,先安排本校学生选课。本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选课不收学费,延迟到下一阶段者,均按校外学员选课办法操作,收费标准为150元/学分,成绩照常登录。

二、选课注册安排:

1、4月22日早9:00-5月15日早10:00,校内在读本科学生选课。所有课程(包括实习课)均由学生个人通过教务部选课系统(http://dean.pku.edu.cn/student/ )进行网上选课,先到先得额满为止。

2、5月20日早8:00-6月28日下午5:00,校外学生网上注册并进行B类和C类课程(含国际项目)的选课、缴费等。暑期学校实行全程网络系统管理,点击网页:http://summer.pku.edu.cn 注册后,按流程进行在线注册、缴费和选课。北大在读研究生选暑期学校同样在此时间内进行选课,但不需要注册,直接用校内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即可。

3、校外学生领取听课证程序:7月5日下午1点-5点、7月7日上午9点-11点30、下午1点30-4点30在北京大学教务部(红四楼4206),持本人有效证件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护照、军官证,验原件收取复印件,未上传照片的还须带1张1寸证件照片),领取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听课证。

三、选课注意事项:

1、请特别注意不要选上课或考试时间冲突的课程。

2、暑期学校时间短,课堂教学相对集中,为保证学习质量,不宜多选课,校内学生每人选课上限为4学分(含A类课程),校外学生选课建议不超过3门。

3、由于校内外分步选课,选课人数涉及课程能否开设、教师特别是外聘教师假期工作安排等问题,而且缴费为网上支付,退费操作十分复杂,因此,校内本科生选课期间可自由退课,选课结束后一般不予退课。校外学生选课后一般也不予退课。课程选定后不按时上课或不参加考试,根据选课规则,成绩单中该课程将自动生成0分。因此请同学们务必慎重选课。

4、凡校方原因决定停开的课程在公布后,系统对学生选课做自动删除,学生不需办理退课。

四、教学管理相关规定:

1、学生一经注册选课,应当按照所选课程规定的时间上课,三次以上未到课者不得参加考试,该课程成绩以“0”分记。

2、学生在参加暑期学校课程考试过程中,应遵守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行为,一旦发现考试违纪或作弊,按照《北京大学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发送学生所在学校或单位。

3、为全面了解暑期学校的教学及运转情况,我校将对暑期学校课程进行评估。学生在修完课程后,应参加暑期学校课程网上评估。校内本科生在教务部网站上完成评估,其他学生可通过暑期学校网站参与评估。具体办法可参看网页说明。

4、暑期学校学习结束后,校内学生按常规录入课程考试成绩,校外学生获得中英文对照的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成绩单,于秋季学期开学后寄出。

5、暑期学校课程全部安排在第二教学楼教室。为保证校园秩序,届时将对第二教学楼封闭管理,校内学生凭校园卡听课,校外学生凭暑期学校听课证听课。

五、北京大学上课日程:

第一节08:00-08:50    
第二节09:00-09:50      
第三节10:10-11:00
第四节11:10-12:00    
第五节13:00-13:50      
第六节14:00-14:50
第七节15:10-16:00    
第八节16:10-17:00      
第九节 17:10-18:00  
第十节 18:40-19:30    
第十一节19:40-20:30    
第十二节20:40-21:3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  2009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协助